发布时间:2025-10-16 23:48:08    次浏览
证券日报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抢时间房地产税改革或将一触即发根据国土资源部党组决策部署和国家土地总督察指示,国家土地总督察办公室近日发出通知,即日起开展推动地方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落地实施情况督察。这项制度落地开始抢时间,预示着完善和重构房地产税的主要障碍将被清除,这个税制的改革也将一触即发。对于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通知给予了明确要求,对当前“发新停旧”严重滞后、存在等待观望思想、尚未形成实质性整合等工作不力或不作为,以及登记资料移交不到位、职责整合履行不完整、业务流程不合法等不动产登记不规范并造成重大影响的地方开展1-2轮实地督察。这个要求凸显了督促各地所有市、县年底“颁发新证、停发旧证”抢时间的决心。截至今年7月份,全国已经有170个地市、1400多个县区开始不动产登记。自今年10月8日起,上海也全面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另一个信息也说明,房地产税改革要提速了。近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激发重点群体活力带动城乡居民增收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建立个人收入和财产信息系统。在确保信息安全和规范利用的前提下,多渠道、多层级归集居民和非居民个人的收入、财产等相关信息,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创新收入监测方式方法,提升居民收入信息监测水平。这是国务院层面首次以文件的形式提出建立个人收入和财产信息系统。正在修订中的《税收征管法》已经明确建立自然人纳税识别号,这将归集个人工资、薪酬、证券、不动产、保险、银行存款信息,推动个人收入和财产信息系统建立。于是,国务院文件与修订中的《税收征管法》形成了呼应。据媒体报道,国家税务总局预计,2018年将实现与个人收入和财产信息系统互联互通。 华夏时报李嘉诚内地库存盘点:尚有超千万平米土地储备以200亿的价格,长江实业掌门人李嘉诚卖掉了上海的世纪汇广场。这成为目前为止,李嘉诚在内地单笔转让金额最高的一个地产项目。先后转让多个内地房地产项目后,李嘉诚在内地的投资房产已剩无几,其投资物业只有20万平方米。对于外界认为持续从内地撤资的看法,李嘉诚在今年长实年报发布会上表示,公司撤资之说是谣言,并表示自己并没有从内地撤资,继续看好内地。之所以被外界认为有撤资之嫌,与此前几年李嘉诚先后转让内地物业有一定关系。有机构统计,近几年李嘉诚在内地抛售物业及资产的金额已近千亿元,而去年一年在香港和内地转让的资产接近800亿元。 长实今年半年报显示,目前公司持有约150万平方米的投资物业。这其中在香港持有约130万平方米,而在内地持有物业的数量只剩20万平方米。就李嘉诚在内地的投资策略,有分析人士指出,李嘉诚投资团队可能认为国内房价已经处于高位,因此不如将资产在价格高位变现,手持现金再等待合适的投资机会。虽然在外界看来李嘉诚持续转让内地资产,但另一方面内地的房地产业务,却仍在给重组后的长实地产,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业绩支撑。长实今年上半年财报显示,上半年公司收入为275.6亿港元(约合236亿元人民币),与去年190亿港元(约合163亿元人民币)的收入相比,业绩大幅上涨了45%。就业绩增长的原因,长实地产坦陈,集团的收益主要来自于香港及内地的房地产业务。“内地房地产市场在去库存政策支持下,销售量及房价均有理想表现,带动集团在内地销售及收入。”长实地产在半年报中表示。据了解,上半年275.6亿元的收入中,三个内地的项目就贡献了75亿。长实上半年在内地75亿元的销售来自京沪三个项目:上海的高尚领地和湖畔天下50亿元,北京的誉天下25亿元。另一方面,投资性物业的下降,不意味着长实房地产从内地撤出。长实半年报显示,公司目前1490万平方米的土地储备中,香港约70万平方米、英国40万平方米、新加坡10万平方米,而内地的比例仍然最大,多达1380万平方米。虽然李嘉诚几乎清空了在内地的投资性物业,但内地的房地产项目,仍在为长实做出业绩贡献。关于下半年的销售,长实在公告中披露,项目销售收益将主要来自香港维港星岸、上海湖畔名邸、北京誉天下、南京涟城、武汉世纪江尚中心等项目。 21世纪经济报道上交所债券新政:房地产公司债募集资金不得购置土地10月28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向债券承销机构发布《关于试行房地产、产能过剩行业公司债券分类监管的函》(简称“《监管函》”)称,将对房地产、产能过剩行业公司债券发行审核试行分类监管。其中,房地产业分类监管采取“基础范围+综合指标评价”的分类监管标准;产能过剩行业分类监管采取“产业政策+综合指标评价”的分类监管标准。上交所在《监管函》中表示,房地产、煤炭和钢铁企业应合理审慎确定募集资金规模、明确募集资金用途及存续期披露安排。房地产企业的公司债券募集资金不得用于购置土地,发行人应就此出具书面承诺,监管机构将持续监管发行人履行承诺的情况。房地产企业公司债募集资金除了不得用于购置土地。《监管函》还要求,保障性住房和普通商品住房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应不低于20%,其他项目不低于25%。房地产企业发行人应披露项目基本情况、建设投资情况、资金来源等,并测算项目资金缺口和预计项目未来收益。项目涉及立项、土地、环保等需要发行人有权机构决议或需要报有关主管部门批准或需要签署协议的,应提交发行人有权机构决议、相应主管部门批准文件、签署的相关协议等。对于房地产公司债,上交所表示,对房地产业分类监管采取“基础范围+综合指标评价”的分类监管标准。评价结果将把房地产企业分为三类:正常类、关注类和风险类。对于“风险类”,主承销商应严格风险控制措施,审慎承接相关项目。对于“关注类”,发行人及出承销商应按要求作进一步披露和核查。其中,“基础范围”是房地产企业申报公司债券应当符合的基础条件。发行人应资质良好、主体评级AA及以上,并能够严格执行国家房地产行业政策和市场调控政策的房地产企业。包括:(1)境内外上市的房地产企业;(2)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中央企业;(2)省级政府(含直辖市)、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及计划单列市的地方政府所属的房地产企业;(4)中国房地产业协会排名前100名的其他民营非上市房地产企业。此外,鼓励和支持主要从事保障房建设等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房地产企业通过发行公司债券为项目建设融资。 华夏时报楼市去库存分化 三四线城市库存不降反升 或拖累经济官方最新公布的数据表明,房地产市场走势总体好于预期,“去库存”取得一定成效,投资等关键指标发生逆转,对投资和GDP的拉动效应增强。但在房地产复苏过程中,出现了几个层面的风险,不仅可能会使得房地产复苏难以持续,而且加剧了资金脱离生产领域实体经济的程度,可能会阻碍创新和产业转型,削弱经济增长动力。“相比一二线城市的房价暴涨,三线城市房价仅上涨1.9%,与CPI基本持平,表明在房地产去库存过程中,市场分化风险加大。”10月21日,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发布的《9月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报告》称。当天,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经济学院、中国诚信信用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发布了该报告。报告指出,当前房地产的库存减少主要是一、二线城市,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库存不降反升,而库存压力最大的地方恰恰是三、四线城市。2016年1-7月,全国房地产库存水平比2015年底累计减少约471万平方米,而十大城市库存水平累计减少约1509万平方米,这说明十大城市以外的其他城市库存水平反而增加了1038万平方米。此外,非住宅商品房库存还在持续攀升,8月份库存水平达到2.83亿平方米,比去年底增长了6.5%,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0.7%。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刘晓光代表课题组解读了报告:分化中复苏本是一种常态,但与前几轮房地产复苏相比,本轮复苏分化的程度和速度大大超越以往,可能诱发强劲的虹吸效应,成为影响复苏走势的不利因素。“大量房地产企业将重新布局开发战略,加速各类资金向一、二线城市集聚,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将进一步萧条,而不是出现跟随性复苏,部分市县财政困难将进一步加剧。”刘晓光称。由于没有在库存分化的情况下“因城施策”,部分一二线出现房价上涨过快的现象,导致市场恐慌和社会投机情绪高涨,“地王”频现,大量信贷资金流向了房地产市场,一二线城市房价出现暴涨。8月份,一线城市房价同比上涨30.5%,二线城市房价同比上涨13.7%,并有进一步上涨的趋势,达到近五年来的最高水平。报告称,在宏观经济和预期收入增速持续下行的背景下,房价大幅上涨,预示着房价收入比急剧攀升,这不仅加剧了资产泡沫,也同时打压了市场自住房需求和普通大众通过奋斗成为“中产阶级”的梦想。“从长远来看,房价过快上涨产生的成本挤出效应,将阻碍发达地区创新和产业转型,削弱经济增长动力。”刘晓光说。尽管一二线城市房地产销售**,但由于城市土地供应等条件限制,不能充分转化为房地产投资增长,而三四线城市库存压力巨大,房地产投资难以为继。因而,总体上表现为房地产投资乏力。而房地产投资乏力的主要原因是,在市场分化的情况下,房地产销售向投资转化的传导机制发生了变异。课题组研究2016年房地产市场走势变化时发现,特别是在4月份达到局部高点后出现明显下滑,已经暴露了总体复苏不够强劲的风险。2016年房地产投资和新开工增速在4月份达到了局部最高点,累计增速分别为7.2%和21.4%,随后开始下滑。“如果这种趋势持续下去,全年来看,房地产业将难以实现对投资和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而很可能再次产生较强的拖累效应。”报告称。9月30日以来,全国主要一二线城市密集出台了新一轮紧缩性调控政策,这个房地产市场带来了新的变数。报告称,这些举措有利于控制房价和防范资产泡沫风险,但短期内也会对房地产销售和投资产生一定的影响。数据显示,截至10月10日,商品房日均销售套数已经从8月份的7691套和9月份的8345套下降到10月份的5985套,日均销售面积从8月份的82.9万平方米套和9月份的90.3万平方米下降到10月份的64.2万平方米。报告认为,房地产市场调控势在必行,但未来两三个季度,政策偏差可能会导致两种极端效果:一是因城施策的举措没有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而陷入做表面文 章的困境之中,房地产调控失败;二是中央采取更具强制性的行政性举措,采取更为严厉的限价与限购措施,导致房地产销售和投资等参数出现断崖式变化,从而引发宏观经济投资和增长出现增速破底的风险。 优秀公众号推荐